四层框架结构汽车综合性能监测站办公楼设计☆

以下是资料介绍,如需要完整的请充值下载. 本资料已审核过,确保内容和网页里介绍一致.  
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资料介绍:

建筑设计
本办公楼设计为汽车综合性能监测站办公楼设计。根据设计要求,建筑面积约为3000m2左右,层数四层,总体高度小于25m。综合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办公楼的基本功能和规范要求,经过多种方案的对比,最终确定下来。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1  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上的房屋各房间的组合关系。本办公楼根据使用性质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使用房间主要有一般办公室、专用办公室、会议室、文印室、会客室等部分。辅助房间主要有厕所、储藏室以及一些电气、水房等设备用房。交通联系部分主要有走廊、大厅、楼梯等部分。本办公楼为内廊式,为了方便员工的使用在建筑的中部有主楼梯,西端部设有辅助楼梯。整个建筑物共设两个入口,其中办公楼西端的入口是安全入口。本办公楼的设计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为员工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环境。
2  立面设计
建筑物在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的同时,它的体型、立面、以及内外空间组合等,还会给人们在精神上的享受。在本设计中,南立面为临街立面,南立面设计是立面设计的主要的部分。本办公楼,由于采光要求高,人流出入多,立面上采用高大明快、成组排列的窗户和入口。本办公楼结构根据要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上墙柱不外露,形成节奏明快的立面构图。
3  剖面设计
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层高设计为3.3m,使办公室内部空间不至于显得局促狭隘,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为防止室外雨水流入室内并防止墙身受潮,将室内地面适当抬高,根据有关规范规定,并从使用方便的原则出发,设计中将室内外高差置为0.6m。

结构设计
整个建筑采用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虽然现场施工时间较长,但是结构整体性好,有利于结构抗震。利墙体采用200mm厚空心砖填充墙。
结构采用纵向框架承重体系,竖向荷载包括恒载和活载,都采用分层法进行内力分析。水平荷载,仅考虑水平地震荷载的作用,采用D值法和反弯点法进行内力分析。考虑不同情况下的内力组合后,得出最不利截面的控制内力,依此进行配筋计算。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整个结构进行全面的计算,故仅取一个边部来进行受力计算及分析,画出内力图并进行构件的配筋计算。
该框架结构的基础设计,按一般要求,独立基础即可以满足承载力要求,故该基础采用独立基础。
以下部分对结构进行详细的内力分析和配筋计算。












目  录   38000字
1引言………………………………………………………………………… 1
2建筑设计………………………………………………………………………… 1
2.1平面设计………………………………………………………………………… 2
2.2立面设计………………………………………………………………………… 2
2.3剖面设计………………………………………………………………………… 2
3 结构设计…………………………………………………………………………… 2
3.1楼盖板设计……………………………………………………………………… 3
3.1.1设计资料……………………………………………………………………… 3
3.1.2荷载标准值……………………………………………………………………… 3
3.1.3截面选取……………………………………………………………………… 3
3.1.4板的内力计算…………………………………………………………………4
3.2楼盖的次梁计算………………………………………………………………… 13
3.2.1基本资料……………………………………………………………………… 13
3.2.2计算过程……………………………………………………………………… 13
3.3楼梯设计………………………………………………………………………… 16
3.3.1踏步板的计算……………………………………………………………… 17
3.3.2梯段梁的计算………………………………………………………………… 18
3.3.3平台梁的计算………………………………………………………………… 20
3.3.4平台板的计算………………………………………………………………… 21
3.4框架的计算与设计……………………………………………………………… 21
3.4.1尺寸的确定………………………………………………………………… 21
3.4.2荷载的计算………………………………………………………………… 22
3.4.3横向框架的计算……………………………………………………………… 25
3.4.4纵向框架的计算……………………………………………………………… 76
3.5基础计…………………………………………………………………106
3.5.1工程地质条件…………………………………………………………………106
3.5.2基础材料………………………………………………………………… 107
3.5.3地基设计………………………………………………………………… 107
4  PKPM部分…………………………………………………………………………111
结论………………………………………………………………………………… 134
致谢…………………………………………………………………………………135
参考文献………………………………………………………………………………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