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辊导丝机的设计
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摘 要:八辊导丝机是绦纶短纤后处理联合机中的单元机之一,八辊导丝机是位于导丝架和浸油槽之间,丝束经本机导丝行成一定宽度和张力均匀的丝片,八辊导丝机是位于导丝架和浸油槽之间,正确的系统能保证导丝辊高效工作,保证八辊导丝机正常运行。本设计中电机和传动进轴之间采用螺钉联轴器来连接,与链式传动相比,传动链短,占地少,与键联接相比所受冲击力小,不容易损坏,避免了经常更换联接的麻烦,丝束能够更好的行成一定宽度和张力的丝片。
关键词:导丝机;进轴齿轮;导丝齿轮;传动轴;
Design of the Eight rollers lead the silk machine
Abstract:The lead silk machine which with eight rollers is one of the silk tassd element machines ,it products silk ribbon. I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leading silk rack and soaking oil groove .The silk is leaded to certain width and homogeneous tension sik movie, The correct system esures that the leading silk roller works effectively. Also,it ensures that the lead silk machine which with eight works regularly. In the design,the screw link up the shaft and motor.compare with chain, this transmission chain is short,the fidld is few.the force is small compare with the key linkup. It avoids that the serew has no often change and being no easy to damage. Silk is able to become certain width and tension well.
Key words: Godet machine;Into the shaft gear;Godet gear;Shaft;
导丝机的原理
丝束在导丝辊上运动来达到均匀的目的,导丝辊的数量决定了丝束的均匀度。考虑到制造成本和生产的需要,在本设计中采用八个导丝辊。为了更好的形成一定宽定和张力均匀的丝片,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丝束在导丝辊的运动速度不能太快,八辊导丝机所需的电机的功率不大。
(2)丝束要形成一定的宽度,则导丝辊要求长。而导丝辊自身又不能太重,所以导丝部分采用小轴外焊结辊筒来满足自身轻而辊筒直径足够大。
涤纶短纤后置处理工艺流程:
。
本设计是涤纶短纤后置处理的重要工作部分,是八滚导丝机的工作部分。已知条件有:
年生产能力:2×104吨
最高机械速度:86m/min
导丝辊:数量8个 直径φ150mm 长度1000mm
(1)八辊导丝机与辊筒的布局息息相关,在设计工作部件之前,分析辊筒的布局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① 辊筒的分布形式
采用螺钉法兰连接,辊筒的分布形式:上下各四个,上下交叉排列。
② 辊筒布局的确定:
一般辊筒之间留有50~200mm的间隙,由于辊筒直径150mm,所以水平距取350mm左右,垂直距离取268mm左右。具体尺寸选齿轮时确定。
据此设计传动部件由四部分组成:传动部件+工作部件+润滑系统+箱体。
传动部分的选择与设计
考虑到能使八辊导丝机变频调速,因此选取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机与进轴之间通过联轴器相连。
目 录 11300字
摘要 1
关键词 1
1 前言 2
2 八辊导丝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2
2.1 导丝的目的和作用 2
2.2 导丝机的原理 3
2.3 传动部分的选择与设计 4
2.4 工作部件的设计 4
2.5 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 4
2.6 润滑、散热、密封系统 5
3 传动部分的选择与设计 6
3.1 交流变频电机的选择 6
3.2 联轴器的选择 6
3.3 计算传动比及轴的参数 7
3.4 进轴齿轮Ⅸ和导丝齿轮Ⅶ的设计 8
3.5 传动轴Ⅸ及部件的设计 13
4 工作部件的设计 21
4.1 导丝辊Ⅶ的中心轴的设计 21
4.2 导丝辊上的几个零件的校核 25
5 铸铁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 26
5.1 箱体的设计 26
5.2 箱体附件的设计 27
6 润滑、散热、密封系统的设计 28
6.1 润滑方式和润滑系统 28
6.2 内部油路及密封的设计 31
7 结论 31
参考文献 31
致谢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