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以下是资料介绍,如需要完整的请充值下载. 本资料已审核过,确保内容和网页里介绍一致.  
无需注册登录,支付后按照提示操作即可获取该资料.
资料介绍: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论文说明书12900字,外文翻译,CAD图纸8张,SolidWorks三维图,STEP通用三维格式)
本文运用大学所学的知识,提出了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中所必须的理论计算和相关强度校验,构建了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总的指导思想,从而得出了该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的优点是高效,经济,并且安全系数高,对高速公路的维护以及机动车辆人身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施;结构组成;安全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总体结构的设计
2.1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的总体方案图
本次设计的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采取的方案是:工作人员将路锥从仓库取出摆放到皮带输送机上,皮带输送机会自动将路锥自动输送到车上,同时车上设一机械手,当需要摆放路锥在指定的维修区域时,机械手会将路锥从车上取下并摆放在车上应该放置的位置,以备路段维修时使用。当路段维修好后,路锥会返回到车上原先位置,这时如需要将路锥取下时,也可通过机械手将路锥送回地面,实现轻松移载,其具体方案布局图如下:
 
2.2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的工作原理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的工作原理为:人工将路锥放在皮带输送机上面,皮带输送机会自动将路锥自动输送到车上,同时车上设一机械手,当需要摆放路锥在指定的维修区域时,机械手会将路锥从车上取下并摆放在车上应该放置的位置,以备路段维修时使用。当路段维修好后,路锥会返回到车上原先位置,这时如需要将路锥取下时,也可通过机械手将路锥送回地面,实现轻松移载
2.3 机械传动部分的设计计算
2.3.1出料输送线电机的选型计算
 已知整个出料输送线的总重量150KG,其他重量50KG,我们取总重量为200Kg,钉排移动速度为1~2r/min。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设计(含CAD零件装配图,SolidWorks,STEP三维图)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1    绪论    1
   1.1课题的来源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1.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3
   1.3 机械手的组成和分类    2
       1.3.1机械手的组成    2
           1.3.2机械手的分类    2
     2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总体结构的设计    12
    2.1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的总体方案图    12
    2.2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的工作原理    13
    2.3 机械传动部分的设计计算    14
        2.3.1出料输送线电机的选型计算    15
        2.3.2直线导轨的设计计算    17
            2.3.3 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17
          2.4 主臂回转力矩的计算    20
          2.5 主臂气缸的选型计算    20
          2.6 四杆机构的选型计算    20
     3各主要零部件强度的校核    18
     3.1传动轴的校核与计算    19
     3.2轴承强度的校核计算    20
 4 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中主要零件的三维建模    21
     4.1电机的三维建模    22
     4.2机械手的三维建模    23
     4.3夹具的三维建模    24
     4.4路锥自动装车摆放装置的三维建模    25
5.机械手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30
    5.1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择    31
     5.2  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步骤    32
    结    论    36
致    谢    36
参考文献    37
附录 一    38
附录 二    39